“黄瓜大王”要转型
早晨6点,王永刚准时摁下电钮,几分钟后,帘子卷起来了。这个时候的温室大棚,雾麻麻的,头天浇了水,地面还有些湿滑。他和媳妇儿一头扎进去,十分麻利地摘起了黄瓜。
8点20分,16箱黄瓜整整齐齐码在四轮车上,每箱40斤。“天天进钱!比那些年在外面打工滋润。”39岁的王永刚说话带笑,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年轻。
“人家4年种了8茬黄瓜,茬茬收入第一!”村民吴云说。看来,“黄瓜大王”的美誉,在王永刚是实至名归。
我们问王永刚:“村里那么多大棚,90%都种黄瓜,你靠什么称王?”“我舍得下辛苦。”这回答有点概念化,但凡是庄户人,哪个还能吝惜力气?然而,听完王永刚讲的故事,我们不禁对面前这个裤脚挽在雨鞋上的年轻人竖起大拇指。
去年,村民唐登云想靠王永刚的路子挣点儿钱,在王永刚家前院花一万块钱包了一个棚。唐登云想,自己是王永刚媳妇儿的姑舅,咋说也不能亏了。
两家买回一样的苗,同一个时间栽进棚里,同样的半地下温室,王永刚还经常对他进行技术指导。年底一算账,王永刚挣了15万,唐登云却赔啦。
王永刚早上6点钟就进棚了,每天在棚里呆十二三个小时。唐登云呆上一会儿就闷得不行,干脆雇了工人。王永刚舍得投入,棚里上了二十几车羊粪,唐登云却觉得这后生有点夸张。王永刚一年为防病给瓜苗喷了200多斤白糖,唐登云每次只抓个三把两把。王永刚种黄瓜行距1.3米,一棚比别人家多种十来行,唐登云不想冒这个险,他按照约定俗成的1.4米种。王永刚敢在棚里温度最低的11月栽苗,唐登云不敢,结果王永刚的黄瓜在春节前后行情最好的时候上市,比别人多卖两万块……
“黄瓜大王”是这样炼成的,唐登云赔得不冤。
但“黄瓜大王”也有为名所累的愁人事儿。“我定什么苗,哪天种,上几车粪,村民们都齐刷刷看着我,跟着做,这样黄瓜的上市时间就更集中了。黄瓜主要供临河市区,临河市区需要多少黄瓜,那是有数的。和去年同期相比,我已经少收入了一万块!”
这段时间,王永刚一有空就跟山东寿光的技术人员联系,商量是不是换点其他品种种种。“黄瓜大王”要转型了,我们问他什么感觉,他嘿嘿一笑,说:“没办法,市场逼的。”
【记者补记】
种了多年黄瓜,当了4年“大王”,用王永刚自己的话说,摸透了黄瓜的脾气,闭着眼睛也能闹个差不多。然而,不管他愿意不愿意,转型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事情。选择一个对他来说完全陌生的品种,在一个未知的领域重头开始,对这个高中毕业生来说并不容易。王永刚的困扰正是联丰村眼下的现实。
靠设施农业发展起来的联丰村,如今又面临着发展中的问题:种植结构需要调整,引进新品种需要资金、技术、人才,与市场对接需要较高程度的组织化……有的问题,通过村子自身的努力可以解决,有的则需要上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给予引导和扶持。
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理想境界,联丰村还有一段曲折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