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天后,2015年的钟声就要敲响。
内蒙古国企,已站在一个攸关成败的十字路口。
为什么?
因为,置身“后危机时代”的内蒙古国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认真审视自己。
不仅要审视自己“有什么”,更要审视自己“缺什么”。
不仅要审视自己所处的环境,更要审视自己面临的改革挑战。
“尽管我区国企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改革发展成就,但无论从当前严峻复杂的形势看,还是从自身面临的困难看,都不容我们在改革中有丝毫懈怠!”不久前召开的一次会议上,自治区领导语重心长地告诫诸位国企老板。
“形势”与“困难”二词,重逾千钧。
“严峻复杂的形势”是指:
世界经济的低迷徘徊加剧了能源原材料市场“缩水”,全球经济发展前景充满不确定性;
危机四伏的全球经济与国内经济转型、结构调整“碰头”,让身处改革深水区的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身处转型发展、结构调整风口浪尖的内蒙古国企,在外需疲软、内需动力不足的轨道上步履维艰;
……
“自身面临的困难”是指:
在今年区内国企重点投资领域,钢铁、煤炭等主要工业品量价齐跌,能源、冶金等传统产业发展空间收窄;
区直12户国企中,因产能过剩导致的发展之痛一览无余——5户国企销售收入出现下降态势,个别企业销售收入降幅接近30%;
区内国企利润空间收窄,有的甚至出现亏损,仅区直国企就有5户出现亏损,个别国企半年内累计亏损额超过亿元以上。
内蒙古国企怎么了?
为什么会这样?
同东南沿海省区外向型经济不同,内蒙古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的外向依赖度并不高。而令人费解的是,为什么我区国企会在这场名为“后危机时代”的考验中倍受煎熬?
问题出在发展方式上。
多年来,我区国企投资重点几乎都集中在能源原材料领域,产业发展的粗放型、低端化特征明显,而正在投资或已然投产的新兴产业还未形成规模化产能。
多年来,我区国企创新能力总体不足,重点依靠资源投入来赚取低端产业利润,“经济脊梁”的光环掩饰不住产业层次不高、产业链条不长的尴尬。
在避无可避的全球产业结构大调整中,身负发展方式“硬伤”的国企更容易受到伤害。
“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内需市场开拓不够,财富增长结构不优,这就是我区不少国企在发展方式上的劣势。”内蒙古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付东梅说。
显然,这样的发展方式,是我区国企遭遇生存尴尬的致命原因。
“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这种趋势让世界各国提前进入产业结构大调整阶段,低端产业必将在新一轮产业大洗牌中饱受打击。”内蒙古发展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朱晓俊认为。
勇气与担当,催生发展动力。
面对如此严峻的发展困境,内蒙古的选择放眼长远:
“必须适应严峻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必须适应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将全面深化改革与创新驱动贯彻落实到国企发展的每一个环节。”
改革与创新,铸就发展基石。
梳理内蒙古国企遭遇生存困境的点点滴滴,我们需要明白的道理呼之欲出:
没有一劳永逸的发展方式——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着力转变发展方式,是推动内蒙古国有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唯一途径。
除此之外,我们别无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