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之途,艰难曲折;发展之路,永无止境。
今天的内蒙古国企,正置身于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发展阶段。
内蒙古国企之所以遭遇生存发展困难,是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必然结果。
而进入新常态,是中国经济30多年高速发展的必然走向。
持续30多年的高速增长,我国经济的潜在增长后劲得到最大限度释放,资源环境压力开始加大,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并倒逼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为此,中国经济必然要从结构粗放转向结构优化、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面临压力转向面对多重挑战、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
新常态,就是经济发展告别过去传统粗放的增长,进入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的中高速增长。
故,内蒙古国企必须适应新常态,才能求得生存发展。
新常态阶段,资源集约利用已成发展主流,曾经依靠资源型产业低端发展的大多数内蒙古国企,必须在深化改革中适应这样的发展要求。
新常态阶段,人力资源成本上升,增效靠的不是降低人力成本,而是提高生产效率,我区国企在深化改革中必须适应这样的发展走势。
新常态阶段,创新驱动已成决定企业生存发展的“胜负手”,不创新寸步难行,我区国企在深化改革中必须顺应这样的发展大势。
新常态阶段,必须注重“低碳、绿色、循环”发展,开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经济发展新局面,大量集中在能源、资源开发领域的我区国企,必须在深化改革中适应这一发展趋势的客观需要。
新常态阶段,必须注重产业结构优化与产业升级,这是实现转型的主攻方向——多年来,增长点不多的我区国企,必须在“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理念引领下,按照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在深化改革中实现产业转型上的重点突破。
新常态下,投资需求在需求结构中的比重逐步下降,消费需求将成为需求增长的主体,我区国企长期依赖投资保增长的发展方式必然受到冲击,而通过产业结构优化与技术创新开发引领潮流的终端消费产品已经成为主流——处于改革攻坚期的我区国企,必须适应这一发展走势。
适应新常态,是我区国企改革必修课。
概而言之:新常态下,先进的产能、先进的生产力将不断催生与扩张,落后生产力将不断萎缩并退出历史舞台,高新技术产业等新兴产业、新型业态将成为经济发展的“排头兵”。适应这个新常态与发展走势,我区国企就能走出困境、再铸辉煌!(杨威)